跳過導航

二○二三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二○二三年施政總體方向和施政重點 (1)


(一)二○二三年特區發展面對的形勢、施政總體方向和主要預期目標

展望2023年,國際局勢仍然複雜多變,世紀疫情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發展前景不明朗。主要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將對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此,澳門要高度警惕,提升風險意識。

二十大報告明確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前景可期。澳門將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充分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發展定位,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從澳門自身來看,第一,博彩經營批給重新競投工作順利完成,澳門綜合旅遊休閒業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博企新投資計劃帶動的非博彩元素發展新佈局將逐步展開。第二,隨着對疫情的有效防控,人員流動限制將逐步放寬,旅客將逐漸恢復,澳門發展的外部環境有望好轉。第三,中央高度關注和重視澳門發展,已經明確表示將支持澳門經濟發展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民生工作,支持恢復電子簽註,並從“四省一市”先行恢復赴澳旅行團等政策。第四,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磨合,將邁入加快發展的階段,並助力澳門聯動發展。第五,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澳門綜合旅遊休閒業已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澳門品牌仍是信心和誠信的保證。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的吸引力繼續保持。特區政府正在實施一系列振經濟、擴客源計劃,以旅遊業為核心的主體產業將有序復甦,並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第六,特區政府加大基建投資,尤其是與經濟、民生緊密相關的交通基建、公共設施,以及公共房屋等項目的有序落實,將有力促進澳門民生改善和經濟復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環境。綜上所述,我們對澳門未來發展保持信心,對具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充滿信心。

經濟復甦的進程可能受到不可預計的突發事件衝擊和不利因素影響,必須積極審慎應對,增強風險意識。澳門經濟結構轉型之路也並非一蹴而就,必須堅持開拓創新,攻堅克難,持之以恆推進。

2023年特區政府施政總體方向是:提振經濟,促進多元,紓解民困,防控疫情,穩健發展。

2023年特區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逐步復甦,力爭實現穩健增長,新興重點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就業狀況有所好轉。常態化疫情防控體系不斷健全,民生持續優化,社會保障和服務穩定推進,特區各項事業穩健發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二)二○二三年特區政府施政重點

1. 加快促進經濟復甦,鍥而不捨推動多元

目前,經濟領域兩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加快經濟復甦和推動適度多元發展。加快經濟復甦是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推動適度多元發展是破解澳門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

2023年,為加快經濟復甦,首先是恢復綜合旅遊休閒業發展活力。綜合旅遊休閒業是澳門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中短期內,旅遊業穩定復甦是整體經濟復甦的基礎。在做好疫情防控、確保疫情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有效落實內地居民來澳恢復電子簽註及赴澳旅行團等政策措施,逐步恢復旅遊業和經濟的活力。加強和優化對外宣傳推廣澳門安全旅遊城市,深化線上引流拉動、線下親身體驗的宣傳模式,善用大數據科技,打造複合式社區旅遊新產品,拓展海內外旅遊市場。在內地重點城市舉辦大型旅遊路展,推出各類疫後優惠旅遊產品,協助業界廣拓客源。同時,進一步拓展“旅遊+”,推進旅遊與美食、大健康、科技、盛事等跨界融合,推動研學旅遊發展。

二是採取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基建投資。在能省則省、嚴格控制公共部門和機構經常開支的同時,維持公共投資力度,2023年投資與發展開支計劃(PIDDA)初步預算為223億元,開展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房屋等各類工程項目,藉此擴大內部需求,提振經濟,改善民生。

三是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協助企業走出困境,助力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協助中小企業把握非博彩業發展的機遇,實現與綜合旅遊休閒體互動發展。支持傳統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善用電商及直銷渠道開拓市場。推廣特色店品牌,科技賦能特色街區,促進社區消費。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優化投資營商手續流程,創造更加便民便商的營商環境。在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切實保障經濟恢復和持續發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尤其是保障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

有效落實和適時推出穩經濟、促復甦、保就業的措施,擴客源,促消費,穩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

特區政府在促進經濟復甦、提振整體經濟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優化產業結構。“1”就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就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強經濟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着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爭取未來非博彩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六成的比重。

加快“一中心”建設,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提質發展。不斷豐富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發展和培育具備豐富非博彩元素的綜合旅遊休閒業。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作用,加強發展文化旅遊。“凡事預則立”,目前要做好各項迎客安排,完善旅遊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水平,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拓展高端旅遊客源市場,開拓會展商務和獎勵旅遊。切實推動博彩業帶動非博彩業發展,嚴格監督新博彩經營承批公司履行批給合同承諾,着力發展非博彩項目,增加非博彩元素,加強開拓國際旅客市場。有效監管和持續推動負責任博彩,確保博彩業依法健康有序發展。

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加強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以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契機,致力發展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的區域性的腫瘤治療、醫學美容及其他專科治療服務。為此,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制訂行業監管標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醫療器械、化妝品、醫藥產品監管制度。引進和培育重點大健康企業,集聚專業人才。繼續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中藥檢測中心的建設。有效實施《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法》,協助企業在澳門開展中成藥註冊,並爭取經澳門註冊的中成藥產品在深合區生產和有序進入內地及國際市場。制定出台“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澳門設計”標誌的申請流程和管理制度。進一步發揮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平台作用,持續運用“以醫帶藥”模式,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發展現代金融業。利用澳門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先以債券市場、財富管理、融資租賃、人民幣清算、私募基金和綠色金融為發展重點,完善投融資生態圈,提升現代金融服務水平,建設聯通世界、服務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對外金融服務平台,特別是中葡金融服務平台。推進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建設。持續優化債券市場軟硬基建,開展與國際中央證券託管機構(ICSD)的對接工作,適時推出與債務證券相關的產品及增值服務,擴大國際投資者規模,盡快出台鼓勵來澳發債的補助政策。加快《證券法》及相關配套法規的制訂工作。完善私募基金相關法規,推動私募基金業務發展。強化金融基建,推出第二階段快速支付系統,力爭完成構建金融基建數據中心。加強金融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

鼓勵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澳門(分)中心與國家技術轉移(澳門)示範機構建設。推動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體系,主動承擔國家科技戰略任務。利用“一國兩制”及中葡平台等優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助力提升中國與葡語國家科技合作水平,積極建設“中葡科技中心”,吸引葡語國家科創項目落戶澳門、深合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完善科技發展體制機制,促進產學研合作,組織澳門和深合區的基金、科企及高等院校等共建產學研聯盟,加強科研成果轉化。逐步培育高新科技企業,吸引境內外高科技企業、人才落戶澳門。落實推行科技企業認證制度和支援措施,向科技企業提供更多支援配套措施。

促進會展商貿發展。持續促進會展業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培育“產業+會展”新業態,以有利培育本澳四大產業和大灣區重點產業的會展活動為着力點,聯動多方機構引進國際性、區域性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專業會展活動。借助品牌會展活動推動重點產業發展,發揮會展業促進貿易和招商引資功能,延伸會展產業鏈。支持更多大型國際展會落戶澳門。推廣商務休閒旅遊,在會展活動期間有針對性地增添更多休閒旅遊的體驗活動,延長商務客在澳的逗留時間,帶動更多商貿合作和旅客消費。

推動文化體育產業發展。有效落實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計劃,積極支持文創企業發展,促進文創產品及服務的生產和銷售,推動影視產業、影視服務業及周邊行業協同發展。提升旅客對澳門世遺名城的體驗感,善用鄭家大屋、崗頂劇院、海事工房等歷史建築空間,引入體現本地特色的長駐品牌演出項目。充分發揮“體育+”的作用,借助舉辦第七十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及籌備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契機,將更多旅遊和文化元素融入各項活動,打造具吸引力的體育盛事品牌。督促博企落實非博彩項目承諾,舉辦各類國際級文化體育盛事活動。

推動工業轉型及多元發展。多方位支持澳門品牌工業,發展高附加值工業,協助業界推廣澳門製造的優質產品。拓展鑽石寶石交易及加工業務,助力逐步形成珠寶產業鏈。優化工業准照申請服務,做好工業准照審批工作。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人才是關鍵。特區政府將堅持培養與引進並重。一方面加快培養本地人才,積極推動本澳在外人才回流。鼓勵設置配合產業發展的高教課程,推動高等院校持續與外地優秀院校開展聯合培養計劃,重點培養產業多元發展所需人才。引入適應市場發展的專業資格考試,將職業技能課程及證照考試列入“持續進修發展計劃”集中資助範圍。另一方面以開放和務實的態度,廣納賢才,着力引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落實《人才引進法律制度》,推出“人才引進計劃電子申請平台”,盡快完善《人才需求清單》和《緊缺人才目錄》,積極而規範有序引進人才。

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宜居智慧城市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在新型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仍無法匹配社會民生發展需求,某些方面尚落後於周邊一些地區。2023年,特區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基建工程投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宜居水平。同時,充分運用現代科技,着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實現精細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管理。

積極落實詳細規劃編製工作。在完成東區-2詳細規劃草案公眾諮詢後,盡快公佈詳細規劃。持續開展外港區-1、外港區-2、北區-1詳細規劃工作。

有序推進重大基建工程。繼續推進澳氹第四條大橋及周邊路網工程、A區路網和共同管道建設。橫琴口岸連接澳門大學通道項目、輕軌媽閣站工程預計2023年下半年完工。推進輕軌石排灣線、橫琴線,以及東線建設。完成離島醫療綜合體中央化驗大樓工程。推進各政府公共設施及辦公大樓工程建設。

完善交通治理。啟動修改《道路交通法》及其補充法規。完善步行網絡,完成多個步行設施的設計並開展建造工程。持續監察巴士合同的實施成效,嚴格執行巴士服務評鑑制度監管工作。評估發出新的士准照的需求。做好相關配套設施,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的作用。加強部門協調,減少道路施工對交通和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完善新型基建。擴展免費WiFi服務覆蓋範圍。推動新建造樓宇全面光纖入戶。繼續推動更換智能電錶、水錶和天然氣錶等工作。構建車輛聚集提示系統,提升實時交通管理能力。持續優化“澳門出行”APP,完善各類公共交通系統和乘車資訊。推動跨部門地理資料共享,逐步建設空間數據建置、發佈,以及共享的服務體系。

建設宜居的綠色澳門。積極配合國家“雙碳”目標,採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落實電動車推廣計劃,在控制車輛增長的前提下,提高電動車輛的普及率。要求巴士公司淘汰“歐四”環保標準的公共巴士,提高公共巴士使用新能源車輛比例至約70%。進一步落實“限塑”,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膠刀、叉、湯匙將於2023年禁止進口。推進澳門垃圾焚化中心擴建、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人工島污水處理廠,以及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等工程。開展建設生態島的論證。整治內港沿岸污染。推進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以及“中水回用”的各項計劃和工程建設。

加強防災減災,增強城市韌性。有效落實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確保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有序推進內港南雨水泵站和下水道工程。完成路環西側防洪(潮)排澇項目工程初步設計。啟動A區堤堰優化工程的招標和施工工作。九澳水庫擴容工程(2期)預期於2023年底至2024年初完工,加之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亦將竣工,將顯著提升澳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落實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開展永久儲存倉建設。

增加和優化市政休閒設施。推進澳門半島南岸海濱綠廊第二期工程的建設,建設黑沙青少年活動體驗營,完成原狗場及蓮峰體育中心地段改建為市民運動公園的方案編製工作。持續優化社區休憩空間、兒童遊樂設施,向市民提供多元的休閒空間。

強化海域管理。《海洋功能區劃》和《海域規劃》文本草案,以及《海域使用法》草案將爭取盡快完成有關編製和立法工作。與內地合作開展構建澳門智慧海事系統,強化對海上交通和船隻的監管能力。

3. 多措並舉惠民利民,優化社會民生工作

民生無小事,政為民所興。改善民生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特區政府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回應居民訴求,積極解決就業、住屋、醫療、民生服務及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將紓解民困、排解民憂工作落實到位。

延續多項稅務優惠及惠民措施。在堅持審慎理財原則的前提下,確保教育、醫療、民生和社會福利等資源投放不減少,延續2022年度各項惠民和臨時稅務優惠措施。

切實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確保博彩經營批給落實後博彩職員就業的穩定,維持本地僱員在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任職中、高層管理人員比例不低於85%。繼續推出“帶津培訓計劃”,進一步協助受疫情影響的人士提升職業技能及投入就業市場。持續開展線上就業支援服務,推出線上配對活動。整合和豐富各類就業資訊。因應就業市場狀況,動態調控外僱數量。提升居民就業競爭力,開辦多元的職業培訓課程及技能測試項目,協助澳門居民在職場向上或橫向流動。

繼續完善勞動範疇法律法規。“工會法”法案今年底送立法會審議,有序開展《產假報酬補貼措施》等法例檢討工作。配合日後《建築業職業安全健康法》的頒佈及實施,適時制定相關補充性法規,強化職安健制度建設。

維持公共房屋投資力度,有序落實五階梯房屋政策,協助不同階層的居民置業安居。推進慕拉士及A區社屋項目建造工程。有序執行社屋恆常性申請家團的審查和分配工作。推進A區地段的經濟房屋工程,於2023年開展新一期經濟房屋申請。2023年上半年完成偉龍馬路地段夾心房屋落實方案研究及相關法律制度,確立相應的建造和准入制度、相關單位的使用和出售條件。完成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的長者公寓項目建設。規劃和選取適當的土地,作為私人樓宇用地進行公開招標。

依法有序推進都市更新工作。加快《都市更新法律制度》的立法工作,推進暫住房項目建設,為開展都市更新創造有利條件。

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堅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方針,促進澳門的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向前發展。關顧居民身心健康,透過落實世界衛生組織“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聯合機制提供精神健康相關服務,共織生命關懷防護網。繼續推動中醫服務的社區保健應用,提升本澳中醫服務的專業水平。

強化社會服務工作。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強長者服務,逐步推進智慧養老。如期完成長者公寓建設,盡快制訂入住制度。優化“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擴大受惠對象範圍,2023年新增約300個康復服務名額。因應疫情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額外發放一個月援助金。積極支持婦女和兒童事務發展,推動落實家庭友善政策,支持開展家庭生活教育,促進托兒服務發展。規範公共街市的價格標示方式,提升價格透明度。落實《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加強巡查,保障消費者權益。

提升教育水平。穩步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推動高等院校有序開展院校素質核證,提升院校的辦學素質及競爭力。逐步拓展國際生源,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加快培養特區建設人才。提升非高等教育質素,支持學生多元發展。不斷改善基礎教育教學環境,在新城A區B1和B2地段規劃建設8所學校和1個教育中心設施。提升教師及相關教學人員專業能力。繼續推行“智慧教學先導計劃”。開展“學生科技教育普及計劃”,推動中、小學的科學及科技教育。繼續支持本澳學生前往世界頂尖學府深造。

從戰略高度加強青年工作,支持青年發展。公佈“澳門青年指標2022年社會調查”報告,實施“澳門青年專業發展計劃”,為本澳在職青年提供專業實踐機會。充分發揮青年社團的作用,提升青年參政議政能力。推動青年及學生到內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就學、創業和交流合作,協助新一代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青年人要不斷自我增值,提升競爭能力,增強打拼意識,在實踐磨煉中成長成才。

推進“一基地”建設。發揮澳門獨特優勢,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搭建各類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舉辦“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支持本地藝術機構和工作者申報國家藝術基金,提升澳門創作知名度。出版《澳門志‧地理志》,開展《澳門志‧法政志》的編纂工作。推進文博設施數字化升級改造。更新澳門博物館及鄭觀應紀念館軟硬件設施。推出歷史建築活化及維修兩項資助計劃,落實《文化遺產保護法》,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打造“閱讀之城”,推出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閱讀空間優化和激勵措施,培養終身閱讀習慣。

支持體育事業發展。積極參與籌備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本澳計劃承辦多項競技及群眾項目,將適時啟動志願者招募工作。支持體育人才成長,完善集訓梯隊建設,為精英運動員的發展創造條件。推進多項體育設施的規劃重整工作,包括興建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輔助大樓、新城A區體育設施等。支持舉辦群眾體育活動,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