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理工大學葡萄牙語博士課程研究生穆思卿、應用科學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課程研究生李傲軒和沈璐、語言及翻譯學院院長韓麗麗以及教授溫植勝跨領域合作的學術論文《語言意庫的體認化和數位化——利用計算機視覺輔助分析多語青年的語言肖像畫》(Linguistic Repertoires Embodied and Digitalized: A Computer-Vision-Aided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Portraits by Multilingual Youth)獲Sustainability期刊出版。論文在主題為“Technology-Enhanc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s, Challenges, and Concerns”的期刊特刊正式發佈,該期刊當前影響因子為3.889。
Sustainability(ISSN 2071-1050)是一本國際性的跨學科學術性開放期刊,涉及人類的環境、文化、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為有關可持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高級論壇。該期刊收錄於Scopus, SCIE 和 SSCI(Web of Science)等眾多資料庫中,在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ing(SJR)期刊排名中被列入Q2區期刊, 其即時引用分(CiteScore)達5.0。
刊發論文旨在探究年輕一族的土生葡人如何理解並描繪他們的多語言意庫。該項研究選取來自三種族群在澳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引入一種計算機視覺輔助分析方法來處理語言肖像畫,從而對比分析土生葡人的語庫特徵。研究通過OpenCV和K-means算法結合的數據處理方式,將數位的語言肖像畫進行了指向性量化分析,幫助研究人員更加客觀地了解參與者對多元語言資源的認知。論文中通過計算機視覺的方法處理語言肖像畫極具創新意義,獲得了審稿人的一致讚譽,也為後續跨領域研究帶來了新思路。另外,論文還借助德國社會語言學博士Anna-Christine Weirich提出的語言資源兩特性假說(“Scope”和“Access” )來剖析參與者們在不同語域下的多語使用現實。
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教育轉型過程中,國內外學者們越來越廣泛地採用計算機輔助的方法以促進語言研究的發展。 在二語/外語教育領域,計算機視覺模型的構建有助於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對目標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及動機,從而促進有效的溝通且趣味的多語化教學。在語言及翻譯學院與應用科學學院研究團隊的共同合作下,通過這篇論文指出了計算機視覺模型在教育領域研究中可行性,強調其極需發掘的潛力。
穆思卿是澳門理工大學語言及翻譯學院葡萄牙語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和超言語實踐(Translanguaging)。在讀期間除了發表上述論文外,已在另一本Scopus收錄期刊Revista Ibérica de Sistemas e Tecnologias de Informação(RISTI)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超語概念相關研究論文 “Translanguaging Space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in the Practice of Visual and Literary Art: a case analysis”。穆思卿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教授溫植勝為通訊作者,與李傲軒、沈璐和院長韓麗麗共同完成是次研究。論文全文可瀏覽:https://dx.doi.org/10.3390/su15032194。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