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近年致力改革本科課程,其中重要的一環為通識教育。在參考哈佛等世界頂尖大學的做法和試行一學年後,該校在二○一一/二○一二學年正式推行全新的核心通識教育課程。為讓師生更了解有關課程,澳大教與學優化中心於本周一連五日舉行澳門首個通識教育展,並於今日(26日)舉行開幕式。 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主任蘇朝暉,澳大校董會主席謝志偉、校長趙偉、教與學優化中心主任Rik Carl D'Amato、教與學優化中心啟導及職業發展協調員Gertina Johanna Van Schalkwyk等主持儀式,並參觀高科技智能教室。通識教育展期間還有通識比賽、展覽、智能課室應用示範、攤位遊戲、工作坊和講座。 趙偉表示,為培養優質的人才,澳大把專業、通識,研習和社群(住宿式書院)的四個教育維度有機地融合,全方位地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品德素養、跨學科知識、獨立思考、解難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澳大希望透過通識教育,提升學生解決不同問題的能力,在將來能從容面對各種競爭及挑戰。 蘇朝暉指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今天有用的知識不一定能滿足未來的需求,學生必須能夠跟上迅速變化的環境,應對各種學習趨勢,掌握多門學科。他樂見澳大推出通識教育課程,認為這些課程完全符合當今教育理念的要求及全人培養的趨勢,也滿足了社會對跨學科人才的需求。 澳大新增的智能教室有助於通識教學,內裡設置了擁有強大計算機功能的智能板和多個投影屏幕,能同時顯示不同的電腦上的內容,教授可以通過計算機投影技術和大屏幕進行互動式授課。此外,桌椅可以根據分組人數的不同以及活動的具體要求進行不同的佈置和擺放,進一步方便學生分組合作。每間智能教室的格局佈置各不相同,可作演講、會議、教學示範、互動教學等。 澳大創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參考世界頂尖大學的做法,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在專業課程以外完成通識課,是東亞地區最早實施全面通識教育課程的大學之一。課程從人的智性關懷到時代和社會需求,定出四個知識範疇,分別為「語文和溝通」、「科學及資訊科技」、「社會及文化」,以及「自我發展」。因應社會對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的需求,加強學生英語及葡語的溝通能力和技巧 ; 又增設體育及藝術科目,講授東西方歷史和文化傳承,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在自然科學、健康及社會科學各方面,除教授推理邏輯、信息科技與社會的相關知識,更培訓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對價值觀、道德與生命意義能作出思考和抉擇。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