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

新聞

顯示模式: 網格 列表

“紀念北京南堂創建400週年”專題講座

文化局學術研究獎學金專題講座“紀念北京南堂創建400週年: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將於下周二(11月23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在塔石藝文館舉行,由北京行政學院國際交流合作部余三樂主講。 利瑪竇自1601年進入北京至1774年耶穌會被教廷解散的這段歷史時期,北京作為當時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而在1605年創建的天主教南堂則成為該中心之根據地。由於“禮儀之爭”爆發,北京的南堂經歷了幾次教案的風風雨雨,作為當時中西文明交流與碰撞的歷史見證,北京南堂成為展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博物館。 主講者余三樂現任北京行政學院國際交流合作部副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著有《早期西方傳教士與北京》(獲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合譯《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曾在文化局《文化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此課題獲得文化局第十一屆學術研究獎學金。 講座設有葡、英同聲傳譯,歡迎居民參加。如有疑問,可致電文化局出版、研究暨刊物處朱小姐,電話5993105,或瀏覽文化局網頁www.icm.gov.mo。


十位本地藝術家獲頒中國美術館藏證書

文化局將於周日(11月21日)下午5時在塔石藝文館舉行《中國美術館收藏澳門藝術家作品館藏證書頒贈儀式》。這次是中國美術館首次收藏澳門藝術家的作品,獲得館藏的10位本地藝術家和作品有王健爾《甲骨文》、余思《籬邊一綫天》、邵燕樑《皇冠峰》、馬倩瑜《老故事》、陳偉浩《古(同善堂)》、馮國強《殷墟文化》、馮寶珠《奇跡》、黃國宏《哪吒廟與古城牆》、廖文暢《濠江古風─鄭家大屋》及關英傑《戰爭與歷史》。 這次中國美術館所收藏的澳門藝術家作品,均為2003年11月19日至25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中華瑰寶—申報世界遺産藝術作品展》中的作品。該項展覽由澳門文化局、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所共同主辦。展覽於2003年3月在澳門藝術節期間展出,之後曾應邀前往南京、深圳和北京展出。 展覽以中國8個申報世界遺產地為素材、以獨立主題表達了澳門藝術界人士對保護人類遺產工作的關注。參與的藝術家達183人,提交作品有1052件;展覽廣獲海內外觀眾的好評,參觀展覽觀眾總數超過三萬五千人次。展覽對推動保護世界遺產工作、推動澳門和內地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對海內外觀眾瞭解和認識澳門起到了良好的影響。鑒於參展藝術家的代表性和作品質素,以及展覽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中國美術館決定將本次展覽作品作為澳門地區的代表性作品收藏,這也是中國美術館所館藏的首批澳門藝術家作品。


《新來澳人士之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結果摘要

為了掌握《新來澳人士(簡稱新移民)》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生活狀況,並探索出他們對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以便特區政府在制定有關社會政策和服務發展時作參考,社會工作局因而委託澳門大學開展壹項名為《新來澳人士之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的研究。 該項研究的受訪對象,一部分是從保安協調辦公室於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對內地來澳定居人士進行入境登記的10,624份登記表中,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出1,400人為對象;而另一部份則是從為新移民提供相關服務的民間組織中,選取了840個在澳門定居而未滿7年的內地新移民作為訪問對象。在調查中,總共發出了2,240份問卷,成功收回2,111份,而其中有效問卷為2,078份。現謹將調查研究的結果摘要如下: 一.內地新移民的特徵:
1. 個人特徵:女多男少;年輕型人口,勞動力強,老、幼撫養比率低;教育程度低,近八成人口是初中或以下,其中小學以下亦有四成;謀職不易,失業率高,有工做時,收入低,工時長,休息少。
2. 家庭特徵:家庭人口較多,3至5人家庭佔了八成;五成以上的家庭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或以下,(倘若來澳已達18個月時)可能是社工局援助金服務內之潛在個案。收入不定開支大,卻反映出有相當部份的新移民在節衣縮食的條件下生活,表現出刻苦精神。 二.勞動就業與生活質素:
明顯地,新移民來到澳門後,在勞動人口中有五成的人必須轉行,面臨著新環境和新工作之適應;在非勞動人口中有三份之一為家庭主婦,在來澳後轉為就業人口。在就業人口中,學歷較高的家庭,其家庭人口較少,負擔較輕,生活開支較寬鬆,生活較寫意;而失業家庭中卻明顯地人口多,負擔重,生活開支拮据。 三.對社會的滿意度與適應度:
1.在總體評估來看,新移民在社會生活(居住、醫療及教育)方面的反應是滿意的,惟在社會援助方面滿意稍低,反映出主要的社會援助和服務還存在沒有充份發揮的情況。 2.澳門社會給予新移民的吸引力(滿意度)頗大於其離心力(最不滿意),移民的依親動機(夫妻團聚、父母或子女間的互相投靠等)是促使他們克服困難,適應社會從而融入社會的主要因素。 總此,調查發現,在1,567個家庭6,256人中,由於全家收入少或人口多或兩者兼而有之,約52%的家庭其人均每月收入在1,000元或1,000元以下(最低是375元),他們是新移民中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而最需要是“就業支援”和“提供再培訓服務”,使其人力資本增值,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 四.研究報告建議特區政府有關機構在為新移民提供相應的社會福利服務時,必須從三方面作出回應和改善:
1.更新觀念,在制定社會福利服務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時,必須轉換觀念創新發展:由過去純消費的福利服務轉變為人力資本投資性的福利服務,即著重服務對象素質之提升,增強其面對生活困境的能力,在這個前提下進行政策上、制度上和措施上的創新。 2.立足於投資性的社會服務(即指可預期服務對象在若干時日後,均可獨立生活甚至回饋社會),進一步健全服務機構,完善服務制度,充份發揮其作用,同時加強對相關民間組織的支援。 3.高瞻遠矚,與時共進地修訂和提升移民政策,即指是“以提高人口質素為中心,適時適量適度地增加人口”的政策。 上述的研究報告現已上載於社會工作局的網頁,有興趣的市民可到該局網頁http://www.ias.gov.mo 下載。如欲索取報告文本,可到該局位於美珊枝街五號的研究暨計劃廳。此外,社會工作局亦會將有關報告送交立法會及相關的民間機構與公共部門。市民如有查詢,亦可致電3997513與該局研究暨計劃廳聯絡。


崔世安:本屆大賽車準備工作令人滿意

社會文化司司長、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委員會主席崔世安今(十八)日表示,滿意今年大賽車各項準備工作,深信本屆賽事順利進行。 崔世安下午在大賽車委員會協調員安棟樑及委員的陪同下巡視賽車大樓,了解本屆大賽車各個組成環節的工作情況。他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大賽車委員會為使本屆大賽車順利舉行,已做好各項充足的準備工作,在賽道的安全和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尤為嚴謹,首天的練習及排位賽亦相當順利,整體工作令人滿意。 他透露,最近由澳門旅遊學院所作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澳門居民支持政府未來繼續舉辦大賽車,並希望能夠將賽車辦成每年一度的嘉年華活動。當局會吸納社會上各種意見,使未來的大賽車嘉年華活動辦得更好。 崔世安指出,值得欣喜的是今年的大賽車得到比往年更多的贊助,並吸引了超過二百一十家本地及外地傳媒機構採訪,傳媒人數超過九百人。同時,透過電視轉播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欣賞這一盛事,藉此加強向外推廣澳門。 他表示,自去年七月內地實施自由行政策後,來澳的內地遊客不斷增加,當局估計今年來澳遊客總數會達到一千六百萬人次,預期賽車期間來澳遊客數目會有可觀的增長。 崔世安最後特別向廣大市民及傳媒對當局舉辦大賽車活動給予的支持及包容致以感謝。


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北京舉行

以“傳統醫藥與人類健康”爲主題的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11月13日—15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世界3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代表參加了大會。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官世海副局長、藥物事務廳張晶顧問等有關人員參加了大會。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部長吳儀向大會發來賀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宣佈大會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開幕式。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佘靖,全美中醫工會副會長戴維先後致辭。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和有關國家官員,國內有關部委的領導,以及香港、澳門的衛生官員出席了開幕式。 高強代表中國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參加會議的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各國政府官員和來賓,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他指出,中國作爲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國,有義務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下,促進國際傳統醫藥學的發展與應用,推動世界醫學科學的發展。佘靖在開幕詞中說,希望通過這次會議,與各國的傳統醫藥工作者互相學習,交流學術,分享經驗,共謀合作,共同促進世界傳統醫學的發展。 大會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中國中醫研究院承辦。與會代表就繼承與發展傳統醫藥,以及傳統醫藥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的優勢和作用等問題,展開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以促進傳統醫學更好地爲人類健康服務。大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會交流,有多名海內外學者在大會上作特邀演講、代表著各個領域的最高水平。第二部分開設了6個學術交流論壇,分別爲基礎研究論壇、教育論壇、臨床研究論壇、藥物研究論壇、醫藥管理論壇和醫藥産業論壇。部分國家的衛生官員在醫藥管理論壇上作了報告,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官世海副局長在會議上作了“澳門特別行政區中藥管理現況與展望”報告。第三部分傳統醫藥展覽會。 會議期間,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佘靖接見了出席大會的各國政府衛生官員,以及香港、澳門的衛生官員。在接見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官世海副局長時,就今後國內與澳門在中醫藥領域合作等有關工作進行了會談,官世海副局長感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歷年來對澳門特區中醫藥工作的支持和幫助。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暫停開放

氹仔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將於11月20日(星期六)暫停開放一天,以配合第五十一屆格蘭披治大賽車所舉辦的「俱樂部晚宴」活動。當日除特定人士及車輛外,整個博物館範圍包括海邊馬路將暫停對外開放。查詢可致電:827103 / 827527。


二零零四年 十二月份之稅務責任

二零零四年 十二月份之稅務責任 至十日 印花稅 -經常性提供宣傳服務的商號,應繳納上月份所徵收之稅款。(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九日重新公佈第17/88/M號法律第二十二條一款b項) 至二十日 印花稅 -保險公司應繳納上月份實收保費相應之印花稅。(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九日重新公佈第17/88/M號法律第二十四條二款) 全 月 旅遊稅 -所有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餐廳(包括咖啡屋,自助餐廳,及同類之場所),舞廳(其中包括夜總會,的士高,舞廳及歌舞廳之場所),酒吧(包括“PUBS”及酒廊之場所),健身室,桑拿浴室,按摩院以及卡拉OK,應繳納上月份所代收之旅遊稅。(第19/96/M號法律第十二條) (有關第13/2003號法律第十九條內所指之場所,豁免本年度之旅遊稅) 機動車輛稅 -凡從事將新機動車輛出售予消費者或偶然地出售新機動車輛之自然人或法人在發生應課稅事實後十五日內,遞交M/4格式之申報書及繳納結算之稅款。(第5/2002號法律通過的《機動車輛稅規章》第十七條二款及第二十一條一款)


澳門特區民航局與中國民航總局更新航空運輸備忘錄

為配合內地與澳門之間的航空運輸需求,澳門特區民航局與中國民航總局每年均定期會晤以商討兩地的空中交通情況及市場發展。兩地民航當局於本年九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並達成了初步共識。雙方代表團於十一月十七日在本澳繼續就兩地的航空運輸安排作商討,並於當日下午四時在民航局辦公室簽署了新備忘錄。雙方亦同意日後繼續以定期會晤形式深化合作。 簽署代表為澳門特區民航局代局長陳穎雄及中國民航總局運輸司副司長何錦日。 新備忘錄大大促進了兩地航空運輸市場的開放:通航地點由原來的31個增加至37個;各航點的運力亦得到提升,客、貨混合每週航班量增至539班,升幅達百份之82,而全貨運亦由原來的每週25班增至50班; 在指定空運企業方面,舊的備忘錄規定在同一航線上各方只可指定一家空運企業經營。但新備忘錄則允許自2004年冬季開始,除北京、上海、廣州以外,雙方可指定兩家空運企業經營,而自2006年夏季開始,各指定空運企業均可經營航班至所有通航地點。 在航班串飛方面,除北京、上海、廣州外,兩地指定空運企業可以串飛內地地點。但澳方的指定空運企業在串飛內地地點之間暫無業務運載權。在空運企業合作方面,雙方指定空運企業可進行代號共享等各種形式的合作,但第三方代號共享除外。 以上的新安排充分考慮到澳門航空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潛力,預留出相當大的開拓空間。另外,雙方在會晤時亦商談到一些如允許外國空運企業經澳飛內地等問題。但由於技術方面的因素,中國民航總局暫時不能滿足澳方提出的所有要求,但雙方商定今後分別具體協商。 出席兩次會談的雙方代表團成員除上述兩位簽署代表外,還包括:(澳門特區民航局)航空運輸暨國際關係總監馬家豪及顧問任晉芳,(中國民航總局)台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吳立、運輸司國內航空運輸處副處長蘇紅、空中交通管理局運行中心流量控制室副主任張通國及運輸司國內航空運輸處官員商可佳。 此外,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機場管理有限公司、澳門航空有限公司及亞太航空有限公司等機構代表亦出席了簽署儀式。


元氣淋漓王健爾現代水墨展周日揭幕

由文化局主辦的《元氣淋漓──王健爾現代水墨展》將於周日(11月21日)下午3時在塔石藝文館揭幕,展出本澳藝術家王健爾近年所創作的六十多幅水墨作品,王健爾當日還會主講《抽象水墨在中國》的專題講座。
王健爾出身於上海,198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研究生班,隨後移居澳門,曾任職於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美術部、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現任浙江畫院專職畫師、陸儼少藝術研究會執行理事、世界美術文化交流協會澳門藝術總監、澳門美術協會會員及澳門書畫研究院學術部主任等等。作品曾獲國際喜來登集團,日本、新加坡、比利時、美國等企業界收藏。 近年,王健爾常參與內地不少重要的水墨創作和展示活動,其開創的大潑墨畫法在學術上獲得藝術評論界的肯定,他與內地的藝術家組成了既有傳統特色、又具現代風貌的“抽象水墨”藝術流派,為民族藝術形式的創新,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元氣淋漓──王健爾現代水墨展》展示王健爾近年三個不同創作階段的作品,觀眾可了解王健爾不斷求新和求變的創作歷程。展期將至明年1月16日,展覽期間主辦單位將陸續舉辦面向本澳中、小學校和幼稚園的“學校工作坊”,以及周末的“親子工作坊”。有興趣加入“學校工作坊”的各級學校,可聯絡文化局文化活動廳(視覺藝術)戴小姐或何小姐,名額以先到先得形式,額滿即止。 另外,王健爾將於開幕當日下午4時,主講《抽象水墨在中國》專題講座,內容將就目前抽象水墨繪畫在中國的發展和潮流趨勢進行分析和介紹,並與在場聽眾進行對談。有意參加講座的居民可向林小姐或區先生訂座。文化活動廳聯絡電話為335140,傳真335143,電郵:av@icm.gov.mo。


二零零四年第三季就業調查結果

統計暨普查局現公佈今年第三季就業調查結果,其中的主要指標,如勞動力參與率、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已於今年十月份以快訊形式公佈。 今年第三季的勞動人口估計為23.15萬人,其中就業人口22.06萬人,失業人口1.09萬人;與今年第二季比較,就業人口增加約8 700人,而失業人口則減少約200人。以下是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的主要特徵:
就業人口以男性佔多數,為52.7%。 按行業分佈,下列行業共僱用了近六成的就業人口,所佔比例分別為:批發及零售業16.9%,製造業15.8%,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14.1%,酒店及飲食業10.9%; 按職業分佈,以文員、服務及銷售人員兩類佔較大比重,同為20.8%,而非技術工人佔17.1%; 在工作時數方面,每週實際工作時數之中位數為48.0小時;而每月工作收入之中位數為5 296澳門元。 失業人口中,86.7%是曾經工作且正尋找新工作的人士,而13.3%是從未工作而正尋找第一份工作的人士。在教育程度方面,未完成小學教育的失業人口佔總失業人口15.3%,完成小學、初中及高中教育的分別佔34.1%、28.6%及12.3%,而完成高等教育的則佔9.7%。 在尋找新工作的失業人口中: l按失業前所從事的行業分析,26.9%屬酒店及飲食業,其次是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和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分別佔20.3%、17.2%和12.6%; 按失業前所擔任的職業分析,以服務及銷售人員最多,佔34.2%,其次為非技術工人,佔20.3%,而文員佔16.2%。